机电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总结报告

一、通过深入学习与讨论,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建设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6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为总要求,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3.课程思政包含的要素

“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学科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中“守好一段渠”的诠释。“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人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分析课程思政包括以下要素:

1)理想信念

2)科学精神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做人做事基本道理

5)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4. 课程思政开展的基本原则

1)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握道德教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专业教师能否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是能否构建学校德育新格局的关键。专业教师不应当对育人抱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应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具备高超的技能。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教师应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2)准确找到思政点,做到润物无声

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点、合理设计切入点和思政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要主次分明

在专业课程上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也不能讲了思政而忘了知识的传授,要合理开展思政内容和比例,做到盐溶于汤,盐正好汤则鲜美,盐多了汤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专业课程中知识部分不能因为思政的加入而弱化,教书育人要相统一。

5. 学习与讨论,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

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教师多次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研讨。要求专业教师认真领会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深入发掘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二、通过校级课程思政立项项目开展示范

依托校级教改立项,立项建设7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遴选了一批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发挥其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性,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清单

编号

课程名

课程号

学时

学分

课程所属专业

课程属性

项目执行负责人

1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20L402Q

48

3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核心/必修

史红梅

2

机电大类专业导论

20L173Q

16

1

机械类

必修

史红梅

3

基础工业工程

20L395Q

48

3

工业工程

专业核心/必修

鄂明成

4

机械原理

20L162Q

64

4

机械工程

专业核心/必修

张英

5

工程训练

20S006T

1

1

全校工科专业

必修

韩同样

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0L398Q

3

48

车辆工程

专业必修课

刘月明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20L201Q

48

3

机械工程

专业必修课

蔡永林

 

三、建设特色

1.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知识点,覆盖面广

专业导论课、专业课围绕知识点、切入点、思政点三个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建设。机电学院各专业全面落实OBE理念,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主线。目前全院70余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清单

序号

专业

课程名

课程类别

1

机械类

机电大类专业导论

工程基础课

2

全校工科专业

工程训练

工程基础课

3

机械工程

机械原理

专业核心课

4

机械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专业核心课

5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专业核心课

6

机械工程

机器人技术

专业核心课

7

机械工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核心课

8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前沿技术综合专题研究

综合专题研究课

9

全校工科专业

工程图学基础

工程基础课

10

机械工程

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践

实践课

11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

专业核心课

12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

专业选修课

13

机械工程

先进制造装备设计

专业核心课

14

机械工程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综合实践

实践课

15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课

16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实践课

17

机械工程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分析

专业核心课

18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基础(B

专业核心课

19

车辆工程

计算方法

基础课

20

车辆工程

机械振动

基础课

21

车辆工程

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

专业基础课

22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电力电子技术

专业基础课

23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工程

专业基础课

24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强度基础

专业基础课

25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设计

专业课

26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制造

专业课

27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装备

专业课

28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牵引与制动

专业课

29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传动与控制

专业课

30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检测技术

专业课

31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

专业课

32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控制系统实践

实践课

33

车辆工程

轨道车辆设计综合实践

实践课

34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实践课

35

测控技术与仪器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专业核心课

36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路CAD与仿真

专业课

37

测控技术与仪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专业核心课

38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控制原理

专业核心课

39

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号与系统

专业核心课

40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控制技术

专业核心课

41

测控技术与仪器

虚拟仪器与技术

专业选修课

42

测控技术与仪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专业基础课

43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专业选修课

44

测控技术与仪器

PLC控制系统

专业课

45

测控技术与仪器

液压与气动技术

专业选修课

46

测控技术与仪器

MATLAB编程与实践

专业选修课

47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控制元件

专业课

48

测控技术与仪器

光电检测技术

专业选修课

49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电路

专业选修课

50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专题

综合专题研究课

51

测控技术与仪器

现场总线技术

专业课

52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认识实习

实践课

53

测控技术与仪器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专业选修课

54

测控技术与仪器

无损检测技术

专业选修课

55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系统设计

专业核心课

56

工业工程

基础工业工程

专业核心课

57

工业工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专业核心课

58

工业工程

工程经济

专业课

59

工业工程

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课

60

工业工程

人因工程

专业核心课

61

工业工程

应用统计学

专业基础课

62

工业工程

生产计划与控制

专业核心课

63

工业工程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专业选修课

64

工业工程

系统建模与仿真

专业课

65

工业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

专业核心课

66

工业工程

管理运筹学(A)

专业核心课

67

工业工程

物流系统与设施规划

专业核心课

68

能源与动力工程

汽车理论

专业核心课

69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生产实习

实践课

70

能源与动力工程

内燃机构造

专业课

71

能源与动力工程

汽车构造

专业课

72

能源与动力工程

汽车及发动机行业专题

综合专题研究课

 

2.案例生动,润物无声

课程负责人结合专业知识点找到切入点,设计清晰明确的思政点,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做到专业学习与思想价值引领等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从知识点平滑过渡到思政点,做到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典型案例

案例:压电效应应用-物理学家郎之万

知识点:压电效应应用

切入点:压电效应应用开创者-物理学家郎之万

1880年,居里兄弟发现压电效应,可是早在居里兄弟发现压电性后的三分之一世纪中,压电效应在应用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重视。就是皮尔本人也只不过用它来测量镭元素所辐射出的电荷罢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军军舰受到德国潜艇的攻击大量受损,于是设法寻找有效侦测潜艇的方法。因为电磁波无法有效穿透海水,而声波则能容易地在海里行进,因此,当时的保罗·朗之万发展出利用石英压电晶体管作为声波产生器。石英两面各贴一钢片,使其振荡频率降到50KHz,外加一电脉波讯号,则经换能器转换成声波传至海底;过一段时间后,换能器接收到由海底反射之回波,由来回时间及波在海中行进的速度,可决定换能器到海底的距离。这个原理同样可测潜艇的位置。

郎之万为法共党员,强烈反对纳粹,1931年来过中国考察,促进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是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个外籍会员,对中国抗战抱支持态度,回国后做了大量工作支持中国抗日。

思政点:通过以上案例,说明科学家郎之万不仅在物理科学研究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有着非常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信仰。

2)《机电大类专业导论》典型案例

案例:以中国制造2025”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为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而努力学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机械类紧密相关。

以《科技日报》整理了目前35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为案例,分析各项技术中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思政点: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起来我国制造水平的快速发展,让同学们树立四个自信,同时通过中美贸易战也能认清目前我国制造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能成为制造强国的一份子,早日突破卡脖子技术,使我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3)《电路CAD与仿真》典型案例

知识点:电路板制作与元器件选型

课程思政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切入点及展开过程:表贴与直插器件在电路板全生命周期末端回收环节的差异性

在讲授表面贴器件与直插器件PCB电路板差异时,通过表面贴器件易于拆卸引出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电路板及器件的回收及二次利用问题,通过全球最大电子垃圾村广东贵屿的实地照片,该地很多大人及孩子患癌及各种不治之症的新闻,引出电子产品对土壤、水源的重大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的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在设计中采用最优的设计方案。

同时,进一步引出我国20177月开始禁止洋垃圾进口的重大决策,让学生在了解洋垃圾带来巨大危害的同时能够自觉支持我国的决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并将其付诸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四、实施效果

目前全院70余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学院各个专业课程,进一步落实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将课程思政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育人效果初步呈现。

例如,在《机电大类专业导论》课程结课报告中,学生对“如何将你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相结合?”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机电1910:时龙

2)机电1905:韩世硕

3)机电1905:车延凯

4)机电1901:赵阿元

5)机电1901:唐国权

6)机电1901:马觉凡

7)机电1907:张焱龙

8)机电1903:杨晋宇

9)机电1902:张乾琦

10)机电1912:白宇璇